- 講義雜誌
- 2011-02-01
- 第10002期
釋懷暖情
我的父親何凡走了八年,但他還留在這個他喜愛的城市中
![]() |
釋懷暖情夏烈
猶見楚天千里清秋
我的父親何凡走了八年,但他還留在這個他喜愛的城市中
何凡(夏承楹)生於 一九一○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,《聯合副刊》的「玻璃墊上」專欄已是二十六年前的往事。然而至今還有人告訴我,他們看「玻璃墊上」看了三十多年,由高中看到五十天命之年。
與何凡共過事的人,多認為以「溫良恭儉讓」形容他根本不合適。他是個為理想堅持到底,不退讓的人。他一生辛苦工作,不盲從,更不隨便附和別人。他們說何凡只是表面上「溫良儉」,但不恭也不讓,甚至固執?──?擇善固執。
何凡是個有強烈社會主義色彩的論家,他為勞苦大眾、中下級軍公教人員、小行腳商人、消費者大眾執言,但並不盲目反對資本主義或持反商情結。
民國四十二年,先慈開始主編《聯合副刊》,「玻璃墊上」由是登場,到民國七十三年收場,近三十二年的時間,他共寫了五千五百篇,每篇八百至一千字,共五百多萬字的「玻璃墊上」專欄。這五百多萬字是台灣社會的縮影,猶如巴爾札克描繪巴黎社會風俗的九十部小說。這中間和台北市的關係最深,因為他一生中只住過兩個城市?──?北京與台北。
他原籍全中國最富庶的江蘇南部,卻在北京經歷了滿清政府、北洋政府、軍閥割據、北伐統一、日軍占領及國土光復等階段。在台北,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平靜的五十五年。城中歲月長,他把台北看作家鄉,人在台北,心也在台北,與白先勇筆下過客心態的「台北人」顯然不同。
「玻璃墊上」實事求是,沒有高調,沒有冠冕堂皇的形容詞。「平易近人」及「引人入勝」是最好的描述。那麼多人,早上一打開《聯合報》,首先就是看「玻璃墊上」。辦公室裏許多人談論何凡今天說了什麼,又寫了哪些大快人心的議論。他不寫花邊新聞、不寫八股大方向、不寫與宗教有關的宇宙觀,只重現實問題。
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溫文儒雅的君子,內向、低調、淡泊寡欲、清茶淡飯即可安然度日、不愛搬家,不換工作。寫「玻璃墊上」那些年,不接受電視訪問,原因是他議論面或是攻擊面廣,擁有廣大的讀者群,每天收到數封到十數封讀者投書,他是內向的人,顧及電視訪問會破壞隱私。他也很少公開演講,不去大學兼課。他的快樂來自獨處閱讀、聽音樂、看電視、寫作,以及思索。
因為「玻璃墊上」以及林海音主編聯副十年,許多人以為何凡在《聯合報》工作,其實他只是《聯合報》不上班的主筆。正職是在《國語日報》,民國三十八年由編輯做起、總編輯、採訪主任、總主筆、副社長,最後的職務是社長及發行人,民國八十年退休,在《國語日報》度過了四十二年漫長的歲月。
除了專欄及小說翻譯,他的散文雋永、幽默、流暢,頗有學問置中,很像他的好友梁實秋的散文。他曾說過西方大散文家西塞羅認為「支配人生的是命運,不是智慧」。也就是命運決定一切,智慧、學問、能力等無能與焉。但他卻認為人能設計及決定自己的命運,而不是被命運支配。
他是文學院出身,一生從事與文學或新聞有關的工作達五十八年之久。然而在他心深處,我知,他認為科技要超越一切,是國家、社會及人類文明進化最重要的動力,超越人文、藝術及社會科學。
所以我建中畢業時,不顧自己的興趣,投考工學院;以後又娶了一個從事石化工程的妻子,他頗為贊許,認為方向正確。我在美國從事工程工作多年,又回國在文學院 ( 清華大學 ) 教書,他問我為什麼不回工學院任教?我未回答。
最後那些年,我在課餘周末常載他和家慈吃館子,然後駕車兜風。家慈個性外向,中風,行動不便,已不太說話,只做些簡單的回答。然而我知她是喜歡外出的人。有一天陽明山兜風後回家,我問她:「媽,你今天高興嗎?」她苦笑了一聲,說:「也沒什麼高興不高興。」而家嚴則本來就是那樣沈默內向的人,有時吃完館子,他要我先送他回家,他可獨處在他安靜的小天地裏讀書、看電視、聽音樂、思索。
我並不太了解他對一般生活或生命上的態度,心裏想的是什麼?或他的表情意示著什麼?我忙著新職、教書...,美國台灣兩地奔波,已有些疲於奔命,顧不得去忖度一個老人的心情、甚至有時麻木或失去耐心。
後來家慈走了,隨後一年他也走了,我有了喘口氣的機會。回頭想想過去種種,含混地揣摩出他欲言又止的話語,又似乎沒揣摩出來。他走後只來看過我一次,模糊不明的上半夜或下半夜,我倆靜對,他仍然無言。
我帶他最後看的一場電影是《搶救雷恩大兵》,那時他接近九十歲。他喜歡這種戰爭片或西部片,近三小時的電影終結後,他淡淡地說了一句:「戲院裏的冷氣冷了些。」做子女的常在父母過身後有「那時我為什麼沒有那樣做」的遺憾 - 我為什麼沒想到帶一條小毛毯鋪在他腿上。
家慈走後有一天我去看他,走到巷口望見他遲緩獨行的背影,應是去買早飯。我心中有感受,未上前並行,因為很多時候他要自己獨處?──?然而,她已走,他寂寞嗎?我未上前,因望著他孤獨蒼老的背影,我已熱淚盈眶。
( 摘自中時電子報 , 原文出自 " 講義雜誌 " 第 10002 期 2011 - 02 - 01 出版 )
( 後記 :《聯合副刊》的「玻璃墊上」專欄是我們這年代的人 , 當年不可缺的精神食糧 ,
今見此文 , 倍感親切 , 故節錄於此 ! 當然 , 有空還是拜讀全文 , 方不失其原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