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琴海小島風光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淚滴小樓空 (十四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 原著   易君左教授 )

 

      我遊廬山最大的心願 , 當然在存問我父親所築的琴志樓 。我以前沒有到

, 因習聞家中掌故 , 腦子裡早已有這三間小樓的輪廓 , 而且永遠記得那副

傳誦于世的樓 : 「三閭大夫胡為至于此 ?五柳先生不知何許人?」父親的

集句是這樣天衣無縫的 , 真是縱橫一代的天才!

 

      我由碼頭鎮循三峽澗而上 , 在深山古木叢林間穿過一些谿谷 , 到了將近一

百條山泉合流傾注的有名的玉淵 , 潭水深不可測而澄碧如黛 。從玉淵以下 ,

穿過水石激盪的二十四潭 , 兩岸皆懸崖峭壁 , 很像四川的驚險三峽 , 所以叫做

三峽澗 。路旁有一小亭 , 亭中有一口古井 , 即廬山第六泉 , 這是唐代茶聖陸羽

所品評的 , 傳說他就在這裡寫「茶經」。

 

      第六泉西邊即棲賢橋 , 橫跨幽澗 , 建于宋祥符七年 ( 公元一0一四年 )

這座橋經過了將近一千年 , 古色古香 , 完好如故 。

 

      這座棲賢橋 , 土人叫做觀音橋 , 說橋上有觀音大士的足印 。往年母親曾告

訴我這個奇蹟 , 果然被我發現在橋頭 , 足印約二尺長 , 隱約可辨 , 大概是好事

者為之 。橋旁一廟 , 即慈航寺 , 離寺很近 , 即琴志樓。我一路在山光泉影中無

暇欣賞廬山的奇 , 因為我的靈魂、心願已集中在存問先人故居 , 這三間小樓

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 ?現在又怎麼樣了 ?

 

       當我跨過觀音橋時 , 還沒有發現隱在林間的琴志樓 , 乃先到慈航寺拜訪當

家和 , 據一個知客僧說 , 當家和尚已下山了 , 而這老頭佗高年矍鑠 , 正是租

借地皮給我父建屋的原主 。知客師知道我的來歷 , 很殷勤的引導我謁我父舊宅 。

 

      熱淚自然的流出來 , 從外面看望 , 這一代偉大詩人遺留的故居 , 呈著年久失

修的古老姿態了 。那是用磚木建成的小樓一座 。全樓已空無一人 。樓下三間 ,

支離破 , 像是曾經一些不相干的人 , 甚至是老兵窮丐雜居過 , 蛛網塵封 , 滿目

蕭條 。……

 

      我因有事急于下山回九江 , 不能在這裡多留 , 抱著沉痛的心情 , 再三叮囑那

知客 , 轉候花和尚 , 並留下一封短簡和一部分錢 , 請他們好好照料琴志樓 ,

別是那四架圖書要好好保存 。我選了幾種我父批閱過的古本 , 懷著遺徽 , 珍重道

, 悽然下山。

 

      另外我帶下了十餘本珍本 , 那就是我父親的「廬山詩錄」 , 是我父親筆 ,

南皮張香帥 ( 之洞 ) 親加批點的影印本 , 在我看來 , 真是人間瓌寶 。從這本詩

集裡 , 不但可以看出匡廬的博大雄奇 , 而且令人懷仰前輩的道義風範 。有這本書

, 我這篇遊記多餘的了 。這名山 , 簡直是詩人的仙山 , 經過陶潛、謝靈運、鮑照

、李白、白居易、蘇軾、朱熹 , 諸大家的淵源 , 一直到我父親 , 流風餘韻 , 震鑠

千古。寫到這裡 , 心情又為之一奮 !

 

      張之洞評定的先父「廬山詩錄」, 最好的句子 , 加上濃圈密點 , 要割愛的句

, 也分別批明 。張之洞的總評是 : 「此卷詩宏偉絕特 , 如神龍金翅 , 光彩飛騰

, 而復有深湛之思 , 佛法所謂真實不虛而神通具足者也 。有數首頗似杜韓 , 亦或

似蘇 , 較作者以前詩境 , 益臻造詣 , 信乎才過萬人矣!光緒癸已五月壺公題記 。

」壺公是張之洞的別號 。……張之洞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, 又是一位名詩人 。

 

         ( 謹節錄自「火燒趙家樓」第 145147 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方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