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愛琴海小島的落日晚霞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林語堂的秋之歌


 

     『無論國家和個人的生命,都會達到一個早秋精神瀰漫的時期,翠綠

夾著黃褐,悲哀夾著歡樂,希望夾著追憶。到了生命的某一個時期,春日

的純真已成追憶,夏日的繁茂餘音嫋嫋,我們瞻望生命,問題已不在於如

何成長,而在於如何真誠度日,不在於拼命奮鬥,而在於享受僅餘的寶貴

光陰,不在於花費精力,而在於如何貯藏,等待眼前的冬天。』

 

     『我愛春天,但它太嫩了。我愛夏天,但它太傲了。所以我最愛秋天

,因為秋葉泛黃,氣度醇美,色彩富麗,還帶著一點悲哀的色調,以及死

亡的預感。它金黃的艷色不道出春色的無邪,不道出夏日的權威,卻道出

了晚年的成熟和溫藹智慧,它知道生命的期限,心滿意足。由人生苦短的

認識和豐足的經驗中產生一支色彩的交響樂。』


 

     這是林語堂博士在一九三五年所出版的『吾國與吾民』一書中的結尾,

對秋天的描寫與讚賞,他稱之為對『早秋精神』的感想。當年他正值四十

歲之壯年。在他生前,他知道這『秋之歌』常被人引用,但近年來已很少

看到,因為這『秋之歌』實在太美,太感人,因此我想再引用一次,讓有

緣人共賞, 林 博士在九泉之下應該不會反對吧!

 

     『生命,這個寶貴的生命太美了,我們恨不得長生不老。但是理智告

訴我們,我們的生命就像風中的殘燭隨時可以熄滅,壽命使大家平等如一

- 貧富貴賤都沒有差別,生死造成平等。』

 

     『完成 ( 當代漢英詞典 ) 的工作不如降低血壓來得重要,甚至不如一

張穩的心電圖來得重要。』

 

     這是林博士在『八十自敘』中所寫 (『早秋之歌』他也引用在『八十

敘』最前面 ),這時他的身體狀況已不是很好,就如他的二女兒 林太

乙女士為他所寫的『林語堂傳』中所描述:

 

     『他變得時常掉眼淚,遇到風和日麗的氣候,他掉眼淚,聽到山上

的鳥聲,他掉眼淚,這個世界太美了,他怎麼捨得走?』

 

     「聖誕節快到了 , 我帶他到永安公司 (香港 ), ...他看見各式各樣燦

爛的裝飾品 , 聽見聖誕頌歌 , 在櫃台上抓起一串假珍珠鍊子 , 而泣不成

聲。那小姐好奇的看他 , ... 饒了他吧  , 小姐 , 我想 , 你要讀過他的書 ,

知道他多麼熱愛生命 , 方才道他為什麼在掉眼淚。」

 

      因此,後面的那段除了可說明他對秋天的懷念,也可以說他對

『晚秋的感傷』!

 

      林語堂博士,我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是在我初中時期,約五十年前,

我忘了是初二還是初三的英 文 老師在教英文文法時,不經意的說出一

段話。他說,你們根本不須要學文法 , 因為有一位英文很好的林語堂博

士曾說過,要學好英文,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西洋電影。

 

     因為這句話 , 使我在成大念大一那一年 , 看了約有一百部的西洋電

影( 可能沒有那麼多 , 如包括中文電影是一定有的 , 因校內成功堂每週

兩次 , 而校外的實踐堂也是每週必到的地方 , 當時上演的大部份是洋片

。),雖然我的英文沒有多大的進步,但却讓我認識了這世界之大 !

 

     而後在報章上也常看到有關於林博士的報導,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學

問的學者,英文特別好,以前在大陸當教授,也是著名作家,後來旅居

美國,著作大多以英文書寫,而後再由別人翻回中文,有東方的幽默大

師之稱。

 

     我最早接觸到林語堂博士的著作好像是『吾國與吾民』與『生活的

術』,在中學圖書館借來看的 , 或是書店買來的已不記得,只記得是

很年輕的候看的。

 

      當時對於古老中國的了解,除了在學校所學的,歷史章回小說所看

的以外,這兩本書給予我的印象也不少,雖然內容細節早已忘的差不多

,但我一直覺得這是不可多得的好書。

 

      有一次在報章看到林語堂博士 , 在北部某大學的畢業典禮曾這麼說

:『演說要像穿迷你裙,越短越好。』而成為轟動一時的話題,以後也

常被引用。『八十自敘』的談幽默一篇中他也有提到這件事。

 

     還有一段玩笑話也常出現在當時的生活對話中,大意是:『人生最大

的享受是坐美國汽車,吃中國餐,娶日本太太,交法國女朋友。』本來我

不知道這也是他說的,之後在『八十自敘』看到這段話,原文是這樣:

『最理想的萬國生活是住英國房子,用美國水管設備,雇中國廚師,娶日

本太太,交法國女朋友。』據記載是他在巴西的一個集會上說的,他說這

句笑話傳遍全球 !

 

     一九七六年林語堂博士逝世後不久,遠景出版社出版了十幾部他的大

作 - 語堂文集,我才有機會觀賞他的其他作品。

 

     近年來有一本有關林語堂博士著作的論述:『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

,我看林語堂。』作者陳湧先生很用心的研究過林語堂博士大部分的作

品,且對他的生平事跡也有很深刻的描述,可以稱作是林語堂博士的評

傳。有關林語堂博士在學術上的成就,作者肯定的有:

 

         (一)    傑出的翻譯家

         (二)    卓有成就的學者

         (三)    卓越的語言學家

         (四)    中國近代作家

         (五)    道德家

 

      「林語堂始終在道德家的庭園中漫步,但未能進入思想家,哲學家的

大雅之堂。當然一個道德家也是難能可貴的。』因為:『林語堂雖然對外

國和中國古代哲學進行了廣泛的擇取,但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

,大量的工作還是演譯,特別是用之於道德說教。他寫小說有時用莊子學

說,有時用佛教,有時用基督教作為思想支柱。

 

      他提倡「近情 」也未相應地從理論中加以深入的闡述。他從西方汲

取的人文主義,也未結合中國實情提出自己的創見。因此,林語堂的文

筆,著作儘管妙語如珠,但未能在哲學思想上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』

 

      前面四項頭銜是無庸置疑,但如果以林語堂博士一生的思想閳述,

只能算是一個道德家,那道德家的標準未免太高了。一般有道行的宗教家

,諄諄教誨的學校老師,視病如親的醫生和好多有善心的社會賢達,我想

他們都稱得上是道德家 。

 

      如吳尊賢基金會在電視上常出現的九字箴言 :

 

      「靠詐騙豪奪,子孫蒙羞。」

 

      我想這基金會的創辦人吳尊賢先生和他的工作伙伴,就是令人尊敬的

道德家。其實目前有很多的公益團體都是令人敬佩的道德家。

 

      以我自己的想法,我認為單憑林語堂博士在四十歲的壯年,在卅年

代他所完成的那兩本名著:『吾國與吾民』與『生活的藝術』就有資格

當作近代的「 思想家 」,而不只是一位「 近代作家 」而已 !

 

     畢竟現代的「中國近代作家」太多了  !  而林語堂只有一個。

 

     就如林博士在區別「著作家」與「思想家」時說過一句話:

 

     「一個作家的智慧深切後,他即成為思想家」。

 

     雖然早在卅多年前 , 于 一九六八年 之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的評審過

程中 ( 得獎者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),介紹該獎的瑞典某知名文化人士,

公開稱林語堂士為中國的「哲學詩人」!

 

      其實早在一九三七年,出版「生活的藝術」這本書時,他本想取名

為「抒情哲學」,他說:

 

     「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,我不敢用」,

 

     「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,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。」

 

      他是否為哲學家,那就是一門大學問了,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揣

測 , 就留給後人或專家們去評定吧 ! 但如叔本華的悲劇主義和尼采的虛

無主義,不學也罷。因為這兩位舉世聞名的哲學家 , 在當時影響人心甚

巨,尤其是青少年,據稱,就連當年德國的納粹主義也有尼采哲學的影

子。

 

      當年賽珍珠的「大地」、「兒子們」、「分家」三部小說能夠獲得

諾貝爾文學獎,而同一時空的『京華煙雲』卻無緣獲此殊榮

( 於 一九五0年也曾被提名 , 是全球華人及東亞第一人),這也令我們

引以為憾 !

 

      在多年前我曾欣賞過這兩位受提名的巨著,雖然現在印象已經不多

,但我還記得賽珍珠所寫的大地三部曲,主要是揭露當時中國社會和人

民的貧窮、無知與貪婪的悲慘情節,而『京華煙雲』雖然也是刻畫同時

代的小說,但終究是屬於正面的作品,看了令人舒服多了,這也許是民

族的感情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南方客 的頭像
    南方客

    (雪梨隨筆el

    南方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